查看原文
其他

郭麒麟“我不够好”背后:多少优秀的孩子,毁在父母的差评里

妙黛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-04-30

点击↑ “曾奇峰心理工作室”,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



最近热播的电视剧《庆余年》中,郭麒麟饰演的范思辙是一个聪明搞笑,古灵精怪的大男孩,承包了整部剧的笑点。


就是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范思辙,身上却折射出中国教育最令人心痛的一幕。


范思辙是个富家公子,按理说家里不缺钱,但是他却对赚钱情有独钟。在别人还在一脸懵的时候,他就能算出一套完整的产业链。


不借助任何工具,纯口算就能算出一本书的纯利润能达到九万六千七百六十八两……


在别人看起来,他只是一个聪明爱钱的孩子。


可是,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,他是渴望被父亲认可。


虽然他很优秀,但是父亲范建看他,就像《红楼梦》里贾政看贾宝玉一样:文也不行,武也不就,成天游手好闲,简直一无是处。


自己在父亲眼里一无是处,可父亲却是他的超级英雄。


父亲是户部侍郎,负责掌管钱财,他崇拜父亲,所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,离父亲近一点,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可。


即使父亲无缘无故罚他跪,他想的也是:肯定是我又做错了什么,让爹不高兴了。


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认可的孩子,从来不会觉得是父母不对,他们只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。


“我不够好”的心理漩涡,会跟随他们一辈子。



从我开始从事教育心理工作开始,很多朋友都会问我一个问题:真的有这么多问题孩子,问题家长吗?看着大街上走着的行人,都挺正常的啊。


其实这就是教育的真相,孩子会长大,会长得比我们还高,会长得看起来正常无比。甚至他们可能成绩优异,找到一个还不错的工作。


但是,这就代表他们人生的圆满了吗?


他们午夜梦回时流下的泪水,全都是对自己的怀疑,全都是人生不可弥补的伤痛。


有的孩子终其一生,都在渴望父母一句肯定的话,一个肯定的眼神。



1.

“水滴石穿”的否定,是孩子一生的自我怀疑


中国父母有一个“流氓”逻辑,就是激将式育儿,把孩子说得越不堪,他们越能够奋起直追,触底反弹。


还有“骄傲使人落后,谦虚使人进步”的名言鞭策,每当孩子有一点点成绩的时候,一定不能让孩子变成骄傲的小天鹅。


“中国式”谦虚,是父母对孩子的否定,是孩子自信心的打击。


的确,激将法能够使人奋进,刺激人进取。


但是在家庭中,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负面评价刺激,不断地被否定,那么他内心的“定海神针”就会被摧毁。直到有一天,他们没有了自信,被自卑与怀疑充斥着灵魂。


激将与打击,不仅不能成就一个孩子,还可能摧毁一个孩子。所谓的“挫折教育”毁起孩子来到底有多可怕?(可点击)



有人会觉得,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,孩子长大后也要面对打击的,怎么父母的否定就致命了呢?


因为外人的一两句否定的话,孩子还能够释怀,毕竟那种否定只是偶然的,别人不了解他们而做出的评价。


可父母的否定,会产生“水滴石穿”的效应,那种作用是长期的,缓慢的,直击心灵的。


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,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。


就像父母对孩子高期待一样,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高期待的。从高处跌落的伤痛,比平原上的跌倒严重百倍。


来自父母的打击,就像一种原始负面积累。他们不敢相信爱,也不敢相信自己。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,需要比别人获得更高的成就,才能获得同样的自信。


从童年开始的心灵黑洞,终其一生都难以填满。



2.

原生自卑,是孩子一生的黑洞


心理学上有一个词,叫原生自卑。他指的是原生家庭中,父母长期否定打击,或者冷暴力,给孩子带来的自卑感。


我有一个高中同学,在同学们眼里,她是一个“矫情”的女同学,直到学习了心理学之后,我才明白她的很多举动就源于原生自卑。


上学的时候,她几乎是稳居第一名的。不仅如此,而且还远超第二名很多她才满足。


有一次她只比第二名高3分,她在宿舍哭了好久好久。



我们背后都说她,饱汉不知饿汉饥,一点都不考虑宿舍其他人的感受。


可是,几天后的家长会,偶然听到她和妈妈的谈话,我才知道,这3分真的让她惶恐万分。


“你马上就要被超过了,你知道吗?”

“这个社会多残酷,高考竞争多激烈你知道吗?”

“你说你长得不行,做事也不机灵,要是学习再不好,将来你怎么办?”


在她背后鞭策的,一直是她的妈妈。她的心就像被置身荒野一样,丝毫找不到归属,她只能不断地向前,向前,向前。


现在的她,事业有成,工作能力出众。可是却并不快乐,婚姻也不幸福,和老公已经几乎相顾无言。


她拼命努力,用100分的成绩,才能给自己的自信加1分,可是也许别人一句否定的话,又把她打回原形。


人都是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得自己的价值,这无可厚非。在家庭的“原始积累”中,都没有获得足够养分的孩子,他们只能拼命去找寻,才能抓到一丝丝的甜。


有人说:从小被否定的孩子,一生都不会爱自己。


这句话,一点都不夸张。



所谓“爱自己”,并不是给自己买好吃的,买奢侈品,惯着自己做一切想做的事,而是真正地悦纳自己。


就是假设世界上有两个自己,那么另一个自己能不能由衷地说一句“我很棒,我爱我自己”。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,都能接纳这样的自己。


内心住着原生自卑的孩子,不敢承认自己很好,只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。



3.

孩子渴望的,不过是情绪认同


我们的文化背景,称赞与肯定仿佛是毒药一样,会让孩子飘飘然,毕竟骄傲使人落后。


但是其实,孩子需要的肯定,不一定是多么华丽的辞藻,不一定是父母的花式赞美。


他们需要的,不过是情绪的认同。


姜文在做客《十三邀》的时候,主持人许知远问他,人生有没有什么遗憾?


他说,父母的差评,是我人生最大的挫折。


考上中戏那年,他跟母亲分享,母亲却开启“挑毛病”模式:你那一盆衣服还没洗呢。


其实以一名母亲的身份,我们可以想象,当时的姜文母亲一定是开心的。自己的儿子考上大学,出人头地,内心一定非常欢喜。


但是到了嘴上,就变成了否定的话。


姜文说:我不知道怎么让她,能够看见我做的事高兴。



我们承认,以我们的文化背景,让一名中年母亲说出一句“你真棒”,可能略有些为难。


可是孩子需要的,不过就是与他情绪的共鸣。


56岁的姜文,功成名就,却依然难以自信。


也许他渴望的,只不过是自己的真情实感,能够被父母看到。



随着孩子长大,他们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。知道哪些事是对的,哪些事是错的,哪些事是值得欣喜的,哪些事是令人沮丧的。


比是非对错更重要的,是情感的接纳。


谁都知道,夸奖能令人兴奋,贬低会令人沮丧,孩子当然也是如此。


当孩子说“妈妈,我没考好”时,他们需要的不是“你要继续努力”,而是“妈妈知道你难过,下学期我们继续加油就好了”;


当孩子说“妈妈,我考了第一名”时,他们需要的不是“不要骄傲”,而是“妈妈真替你开心,我就知道你可以做到”。


家庭真的不是一个判断对错的地方,而是接纳情绪,共情共融的地方。



4.

父母的认同,是孩子一生的心理资本


批评与责怪,只能深化孩子的受害者意识,他们不仅会无力无助,还会试着认同对方否定的话,开始自我攻击。



父母子女一场,本质上就是在孩子成人之前,给他们带足走上社会的“粮食”。


这个“粮食”不是多少财富,而是他们面对世界,面对挫折的勇气。


内心充满爱,充满自信的孩子,就是有底气的孩子。


他们不管在人生的什么阶段,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,都能有能量悦纳自己。


父母给予孩子的“原始资本”,是他们一生都享用不尽的财富。


不要再给孩子差评了,除非我们希望他长成“差评”的样子。


如果孩子做错事,多一点耐心;如果孩子做得好,多一点鼓励。


请放心,孩子真的不会被“夸”坏。


作者:妙黛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,一手抱娃,一手工作,还有一颗心写作的职场妈妈,一个集正经与逗比,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姑娘。


RECOMMEND推荐阅读1.婚前不谈性,婚后不谈钱?
2.所谓的“挫折教育”毁起孩子来到底有多可怕?3.父爱如山,关键是什么山



预约心理服务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